金牛网
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获得爱,但却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比畏惧爱。尤其是成年人,害怕爱令自己软弱,爱使自己变得依赖,变得像个小孩。
有人形容爱像寒冬里的一团火焰,一间温暖的茅草屋,原本靠着毅力还能抵抗寒冷,在屋子里的火堆旁烤过火以后就再也受不住严寒了。似乎想要在关系里感受到足够多的爱是一件危险的事,会让我们对爱“成瘾”。
事实上,足够的爱和好的体验,恰恰能促使我们自然分离,而承受分离带来的切肤之痛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从共生到分离
心智的发展并不完全跟随身体发育及社会时钟的节奏。一个成家立业甚至有儿有女的人,感受人与事的模式,以及处理情绪问题的方式依然是由内心那个小孩子,甚至是婴儿化的部分在主宰。也就是说,心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时间必然向前的,很可能某些部分会停滞在某个特殊的阶段。
我们常说的成长,多指心理层面的成长,指一个人人格与心智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常会把“分离”的能力看作一个人心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徐倩老师谈到的:“心理的成长是与分离息息相关的,成长的过程是内在不断分离的过程,这些分离是在促成一个人精神上的分化与成长。”
但分离是如何发生的呢?
发展出分离能力前,我们先需要与养育者融合、共生。就像胎儿是在妈妈体内孕育的那样,孕期的母婴关系是一个身体两个心跳。虽然人并不是哺乳动物里唯一一种出生后无法自主生存的物种,但人类婴儿在出生时的极度无助和漫长的依赖期在哺乳动物中非常突出。养育者的悉心照料,以及整个养育环境对婴儿的辅助,这一切构建起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养育氛围。
温尼科特提出“环境母亲”的概念,认为母亲在养育初期时像是空气一般,十分重要,但十分自然,是融入于养育环境的背景之中的。婴儿充分享受这种如呼吸般的照料,不需要过早地识别和感知母亲的存在。这时候的婴儿与母亲在心理层面是融合共生的,婴儿哼唧两声就有乳汁流进嘴里。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是需要计算喂养的次数和时间的,甚至不用等婴儿有任何反应,乳头放在嘴边婴儿闭着眼睛与乳头对接,然后吮吸乳汁。
这一切自然得就像婴儿还在母体里那样。虽然婴儿吃奶要费老大的劲了,还得自己用肺部呼吸,还要忍受奶水、空气在肠道里蠕动后费力地排泄,但总得来说婴儿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呼风唤雨”的全能感,认为得到的一切照顾都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谈论过非常多关于婴儿期全能感的重要性。这种全能感让婴儿感觉自己得到照顾是很自然的事,自己存在的价值是根本不需要思考,天然成立的。这种自然而然对自己重要性的确认,会在心智发展的漫长旅程中打下稳定的基础。
为什么这种充足的爱,充分的照顾能促成分离?如果我们观察小婴儿,你会发现那些被照顾得特别好的婴儿似乎更加能够忍受一些难受的感觉。比如没有及时吃到奶,或者困了但睡不着,他们甚至会发展出自我安抚,让自己不被这些挫折侵袭到崩溃。因为他们知道金牛网,自己是有人照顾的,自己难受的感觉最终是会消失的。足够好的爱,使他们内在感到安全,会内化成他们内在的照顾者,而整个支持性的环境带来的安全感令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
人类幼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发育自己的身体,承载极其复杂的大脑和心智的发展。
分离并不是在某个阶段突然一下完成的。从与妈妈的融合、共生,到婴儿大一些,他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单独的另外一个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体验不同的分离,但是,这些分离都不意味着再也不依赖了。孩子跑出去,还会再回来,家庭环境以及养育者提供的爱,是孩子内在的“安全基地”,他们得以练习承受分离的痛苦。
此前孙平老师在直播时举了自己孩子的例子,一家人去海边玩,爸爸站在岸边,孩子朝海水奔去,浪花袭来时孩子立刻转身跑回爸爸身边,浪退回去时再哇哇大叫着奔向水里。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着,这是孩子向外探索时内在体验的具象化——无畏无惧地向外奔跑,感到不安或者不确定时马上返航。他们知道自己永远都有归宿,有一个安全基地在那,随时都能返航,于是他们向外探索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分离并不是愉悦的,而是伴随着沮丧、受挫、焦虑,甚至是一种撕裂和剥离的痛苦。因为这是一个一步步把曾经粘连在一起的部分撕开,建立起自己的边界的痛苦过程,这种痛苦能使我们与母亲从融合状态剥离开,看见自己和他人,就像蝴蝶破开茧的过程。这是不断反复的过程,但也是我们为发展自己一次次积蓄力量的过程,要去穿越这个过程,我们的内在就需要有承受强烈痛苦情感的能力。
比如离开舒适区,其实就是在与一种熟悉的状态分离。要承受离开熟悉感受带来的不安,这个舒适区越牢固,分离时要承受的震荡越激烈,分离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也会越强烈,如果我们能发展出承受这些感受的能力,就可以不被恐惧和不安击碎,最终走出舒适区,去回应内在那个不断呼喊着想要冒险、想要看看不一样的世界的声音。
没被好好爱过的人怎么办?
如果刚才谈论的是理想的分离过程,那没被好好爱过,没有按照理想路径发展分离能力的人怎么办?
早年没有经历过好的养育的人,最需要的情感体验是缺失和空白的,会在幻想里给自己创造一个精神的母体,为自己带来虚无缥缈的全能感。但这种幻想出来的部分依然会令人感到沮丧、匮乏,还会愤怒和充满恨意。这时,推动我们继续成长,继续分离的,是对内在这些糟糕体验的处理。如果说匮乏滋生出仇恨,我们无法时间倒流去填满匮乏的空洞,但我们能够重新解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冲突达至和谐,它们不再过度影响自己时,对匮乏本身的执着也会渐渐平缓。
就像徐倩老师谈到的:“我们如果要获得真正的成长,可能要去打破自己幻想出来的照顾者,打破幻想出来的全能感,我们要去看到让自己害怕的残酷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要去接受这个现实,让自己彻底地绝望。看到我可能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我可能就是一个不被欢迎的孩子,我可能就是在这么多孩子里面最被忽视的孩子,我可能就是一个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如果那是深渊,我们要去深渊的底部,然后再重新开始。”
抵达深渊的底部,接受加诸于自身的种种体验,为内在腾出一些思考和重建的空间,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新的关系,在新的关系里收获新的,好的情感体验,无论是朋友还是伴侣,为自己找到那种真的有人对自己感兴趣,能理解自己的关系。在这些感受里,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会慢慢消散,我们的双脚能踩在结实的地面上,重新获得现实的好感觉,不再是依靠泡沫般的假想而活。
下面的现场访谈案例鲜活地呈现了关于分离的议题。
访谈对象说自己要谈论的与分离无关,是关于内在动力的议题:开始做一件事时常常动力不足,做一段时间就停下了。包括在一些关系里也是如此,会从炙热变得慢慢冷淡,然后与人保持一种距离。在访谈对象讲述的成长经历里,似乎是一个不被期待的孩子,或者是妈妈无心照料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交给其他亲戚养,吃着别人的奶长大,妈妈永远是忙碌的。访谈对象不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被好好养育金牛网,但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忽略,忽略带来恨意与愤怒。
也许访谈对象也在内在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神的母体”,那是一个特别会照顾人的形象,访谈对象自己也变得非常独立,很会照顾人,但这种照顾是消耗的,是让自己害怕与人靠近的。访谈对象其实对忽略的妈妈依然非常渴望,但渴望的背后是“得不到”,那是一种自己真正渴望的好客体却怎么都得不到、碰不到的感觉。
徐倩老师说:
“也许那个‘碰不到’是你在保护你和妈妈的关系,换句话说,你留出来的这个距离是给你的爸爸的,你在提醒自己,你只是妈妈的女儿,你不能去爸爸的位置,成为妈妈的伴侣,你要跟妈妈保持一些距离,这样你才可以真正地回到女儿的位置上去做你自己。所以这个距离是一种保护。”
谈到距离是一种保护时,一阵沉默后访谈对象谈起了自己对妈妈的好的感受,以及对妈妈的感激,因为这种忽略,反而让自己发展得很好。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应,似乎在抵抗某种感受的诘问。
徐倩老师更深一层地回应:
“你在开始时说想谈论的内容与分离无关,但我想说你所谈论的其实与分离相关。你描述的往外成长、发展自己,正是因为缺失才去发展的。一个完全被满足好的孩子是不会想要要去发展自己,因为我现在已经很好了,我已经被完全地满足了。当我们感觉到有难受、痛苦,有不被满足的那些委屈的感受时,反而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去发展自己。也许关系里的那种距离你是留给自己的,因为你能够感受到,如果你喜欢,你就会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因此你会为自己留出距离,不让自己靠太近。”
这一次,访谈对象似乎触碰到了内在的渴望、匮乏与恨意,渴望得到被妈妈照顾的感觉,和妈妈情感上能连接在一起,匮乏是在很多感受里都“差一口”,而恨意指向的是妈妈带来挫败,自己可能也会将挫败带给孩子,自己会害了孩子,害怕孩子与自己有距离,渴望与孩子能亲密无间。
徐倩老师看到了访谈对象潜意识的幻想与渴望,也看到了有力量的部分,她说:
“你说想和孩子亲密无间,但我觉得有一部分可能是相反的。可能在你的潜意识里感觉到了那种两个人间融合的,亲密无间的爱是对你有伤害的,是让你更多地把关注力放在妈妈身上,放在他人身上,让你更多地照顾别人而忽略了自己。所以你通过保持距离来让自己获得自己应该有的空间,赋予自己发展的自由。看上去你在告诉我你的委屈,你的不满足,你觉得有距离亲密不了,但实际上你可能在告诉我:距离是个好东西,我通过它我得到了一些对象,也许并不是那么完整,但我还是得到了一些。”
听到这个回应后,访谈对象从“得不到”转变为看见自己对融合的恐惧。
关于分离的议题任重而道远。访谈结束后,徐倩老师谈到其实那种距离,以及那种不满足的感觉是有力量的。能够承受分离带来的撕裂的痛苦,一个人才能看到自己,看到别人。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被满足得太好的位置上,就无法从与养育者的关系里抽离出来,妈妈也无法从中抽离。如果妈妈始终与孩子是亲密无间,非常融合的,这是一种剥夺,剥夺了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动力。
因此,在孩子一岁多时,妈妈可以试着重建自我空间,让孩子能看到:“妈妈的爱是稳定的,而我和妈妈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
就像温尼科特提出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只有在恰到好处的挫折里我们才能够成长。
我们常说,心理成长的关键是“分离”,但这个“分离”从来不是一次完成的事件,它是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乃至成年期中持续推进的心理过程。而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外表之下,依然潜藏着婴儿化的心智、自恋性脆弱、对理想客体的执着,乃至被早年忽略深深植入的愤怒、恐惧与匮乏。
因此,我们推出这门《真实案例解析与督导》课程,带你沉浸式走进真实来访者的咨询现场,4节咨询录像督导,5位真实来访者,6节深度解构咨询细节过程,10小时+原始对话,涵盖人际友谊、早年创伤、婚姻关系、中年失业危机、亲儿育子等议题、由曾奇峰老师领衔督导,付丽娟老师、徐倩老师、张聪老师等有弥联合心理师资团主讲,逐句拆解与揭示心理咨询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才有效。
尤其适合心理咨询从业者、动力学取向学习者、临床实务训练者,以及那些希望真正理解自己、打开内在盲区的心理成长探索者。懂心理的人都知道:看见一个好的咨询现场,比上10节理论课都更有用。
原价699元,现特惠价299元,值得为你的专业感知力,打开这一扇门。
扫码走入专业世界的门槛
开始真正的改变之路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BREAK AWAY
01
02
03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